我是95后,我在脫貧戰場
我叫何先言,貴州正安人,1995年生,今年25歲。2018年考入印江自治縣交通運輸局工作。同年10月4日,正式報到的第一天,便被派駐杉樹鎮新宅村參與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工作,我的扶貧故事,也從這一天開始了……
初見●偶遇庹家2018年,是印江整縣摘帽的關鍵之年;10月,是百日攻堅的關鍵階段。9月中旬,我就到單位提前報到了,作為一名異鄉人,來到印江這片陌生的土地,一開始心里是十分忐忑的。
9月21日,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(時任縣交通運輸局主要負責人)張莉帶領著我和另一位新同志張丙林,驅車前往沙子坡鎮庹家村開展幫扶工作。一天的行程下來,我對扶貧工作有了一個初印象。
行車途中,“76554”“五步工作法”“二十個說得清”等陌生詞匯一一在我耳邊回響,聽著張莉主任的解釋,既感到新奇,又對接下來的工作倍感壓力。
我們先是來到了庹家村委會,了解了近期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情況,隨后,又實地走訪了幾戶建檔立卡戶。

“張中宣,在家沒?我來看你了。”人未入戶,張莉主任洪亮的聲音便已經傳入屋里。“哎喲!張主任來啦,快,屋頭坐。”一位穿著粗布衣服,約莫60來歲的男子走出屋子,滿臉微笑。
我們來到的張中宣戶正是張莉主任自己的幫扶對象。該戶因病致貧,張中宣妻子李世翠長期患有糖尿病,自己也是四級肢體殘疾,家庭收入來源主要靠兒子張著明外出務工,張中宣和妻子則在家里種點水稻和玉米維持生活。
“最近都在忙些啷嘛?你們身體怎么樣了?兒子經常打電話回來不呢……”張莉主任親切地和老人交談著。
“正準備去打谷子呢,張主任你就來了。”老人臉上表現出一絲憨厚。
正值秋收時節,田間金燦燦的稻谷亟待收割。老人本身帶有殘疾,加上年紀大了,稻谷收割工作對于張中宣而言不是易事。
“來得早不如來得巧,剛好今天我帶來了兩位年輕的小伙子”,張莉主任指了指在一旁的我和張丙林,“今天我們仨和你一起下田,打谷子去。”

就這樣,在張莉主任的帶動下,我和張丙林也紛紛下田,變成了一名“割稻人”。張莉主任更是以身作則,卷起褲腿,拿起鐮刀,好似一名熟練的老農,干練、女強人等詞匯在她身上得以充分體現,竟絲毫看不出她是一位縣級領導。不到三個小時,我們就幫助老人完成了他自己三天的任務量。事后,我們用車幫助老人將收好的稻谷運回了家中。
扶貧工作,仿佛一場春雨灑進貧困戶心中,潤物無聲。這次“割稻之行”,我初步認識到了何為幫扶,幫扶為何。而張莉主任在田地間的忙碌身影,對于剛參加工作的年輕小白來講,完全打破了我心中對領導的認識,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遇見●情灑新宅“滴答、滴答……”
掛在墻上的鐘表周而復始地轉著,在萬籟俱寂的夜里,分針轉動的聲音如心跳般,為靜謐的夜晚注入一絲活力,為明天的脫貧帶來無限希望。此時,鐘表的時針又一次指向了3點鐘。
自從被派駐杉樹鎮新宅村駐村以來,我見證了許許多多個凌晨3點,村委會辦公室的燈依舊亮著。辦公桌前,經常坐著一位身著灰白樸素衣服的中年人,正伏案奮筆疾書。說是中年人,卻見他兩鬢斑白,神色露出疲態。而他,正是新宅村攻堅隊長馬曉旭,也是我的“扶貧導師”。

剛到村時,便接手了“信息員”工作,同時結對幫扶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。在此之前,我對脫貧攻堅還不甚了解。是馬隊長,趁著遍訪工作,每天帶著我走村入戶,不到一個月,我就用自己的腳步丈量了新宅村的每一寸土地,用自己的本子記清了全村381戶農戶、105戶建檔立卡戶的基本信息。是他,給我講解脫貧攻堅應知應會知識;是他,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教我如何做群眾工作;也是他,告誡我年輕同志,工作要腳踏實地,要守得住清貧、耐得住寂寞,要鍛煉韌勁和忍功……
每天看著墻上掛著的“整縣摘帽倒計時”、“暖冬行動進行時”,攻堅隊每個人時時刻刻都是繃緊一根弦。白天入戶走訪,深入群眾家中,了解群眾訴求。晚上召開連心會、院壩會、研判會,對群眾最急的事情第一時間回應、最憂的事情第一時間關切、最盼的事情第一時間解決,讓群眾切實感受到脫貧攻堅帶來的新變化新成效。

村里剛出的新茶喝了一杯又一杯,我的筆記本寫了一頁又一頁。本子上記的,全是當天入戶走訪,群眾所提的問題和訴求。能當場解釋的就立即答復,不能立即答復的,就拿回來將問題匯總,晚上在攻堅隊研判會上提出討論。
駐村半年,經常都是半夜泡面加餐,但是看到群眾臉上洋溢的笑容、內心對我們的認可,一切辛苦就都值了。
2019年1月2日,是“暖冬行動”的第二天,剛好也是我的幫扶對象冉景廷母親生日。冉景廷長期在外打工,留下兩位老人和三個小孩在家。晚上,我拿著提前給兩位老人買好的棉鞋和給小朋友的小蛋糕就串門去了。
“老人家,生日快樂!”
“何同志啊,這啷好意思嘛,讓你破費了,快來坐。”老人十分熱情。“謝謝叔叔!”小孩子們接過蛋糕,歡欣鼓舞,氣氛也活躍了起來。
隨后,我接通了與冉景廷的微信視頻,兩位老人通過手機屏幕見到了一年未見的兒子,瞬間紅了眼眶。
掛掉視頻后,老人還一個勁地對我說“謝謝、謝謝何同志”。這一刻,之前加過的班、熬過的夜,通通都不算什么了,心中只有滿滿的成就感和幸福感。

再見●攜手明天久困于窮,冀以小康。2014年以來,印江累計選派駐村干部9817人次、結對幫扶干部51167人次,與全縣25877戶貧困戶“結窮親、交朋友”。他們在這場脫貧攻堅的浪潮中勇立潮頭、苦干實干,一幅幅宏偉的扶貧畫卷在邛江大地徐徐展開。我很慶幸自己能成為千千萬萬萬名扶貧干部中的一員。
2019年4月24日,邛江大地脫貧攻堅戰場傳來捷報:貴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印江在內的18個區縣退出貧困縣序列。

同樣是4月,接單位通知,我需要撤回單位開展新的工作,自此,我的駐村工作便告一段落。收拾好行囊,坐上返城的客車,回頭望去,新宅村的版圖在眼里越變越小,直至消失。
青山巍巍,靜穆無言。“貧困一日不除,扶貧干部便一日不退。”撤回單位后,我依舊以幫扶干部的身份繼續參與幫扶工作,繼續同新宅的戰友們共同戰斗。
駐村半年,雖苦過、累過、埋怨過,也笑過、滿足過。體驗過黑夜的深邃,也迎來過清晨的曙光;見識過寒風凜冽,也感受過夏日溫情。我初來乍到時的忐忑不安,王隊長丟下剛出生的孩子轉身離家時的無奈,馬隊長帶病冒著大雪徒步進村,梅梅書記深夜與遠在銅仁的孩子視頻后獨自落淚……這一幕幕,在我腦海中反復重現。
相比他們的付出而言,我是幸運的。大家常常開玩笑說,我是屬于一人吃飽全家不餓。獨在異鄉,沒有家庭的羈絆,沒有身后的怨言,全心全意做好駐村幫扶工作,就是最大的收獲。

習近平總書記講:“脫貧摘帽不是終點,而是新生活、新奮斗的起點。”在脫貧攻堅戰場上,我們有幸一起戰斗過,感恩遇見,愿在新的起點新的戰場,我們再見!
我是一名95后,這,就是我的扶貧故事。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YwXBJUeuzDixwbRCAp8ljg